索 引 号: Y04001/2023-00070 | 发文机构: |
组配分类: 规范性文件 | 成文日期: 2023-01-17 |
关于印发龙虎山景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两镇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景区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现将《龙虎山景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龙虎山景区党政办公室
2023年1月16日
龙虎山景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动员部署会议精神,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的通知》(赣府字〔2022〕12号)《江西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全省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土普办字〔2022〕1号)《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市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鹰普办字〔2022〕1号)要求,结合景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遵守全面性、科学性、专业性原则,衔接已有成果,全面查明查清我市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
坚持摸清土壤质量与完善土壤类型相结合、土壤性状普查与土壤利用调查相结合、外业调查观测与内业测试化验相结合、土壤表层采样与重点剖面采集相结合、摸清土壤障碍因素与提出改良培肥措施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统一普查工作平台、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作底图、统一规划布设采样点位、统一过程质控。到2025年完成对景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
二、工作重点
(一)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景区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以及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
(二)普查内容
包括土壤性状普查、土壤类型普查、土壤立地条件普查、土壤利用情况普查、土壤数据库和土壤样品库构建、土壤质量状况分析、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等。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理化性状普查为重点,更新和完善景区内土壤基础数据,构建土壤数据库和样品库,开展数据整理审核、分析和成果汇总。查清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质量及其障碍退化状况,摸清特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特征、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量、典型区域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
1.土壤性状普查。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和测试,普查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土壤物理、化学指标,以及满足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微量元素;在典型区域普查植物根系、动物活动、微生物数量、类型、分布等土壤生物学指标。
2.土壤类型普查。以土壤二普形成的分类成果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剖面观察等方式核实与补充完善土壤类型。同时,通过土壤剖面挖掘,重点普查1米土壤剖面中沙漏、砾石、潜育层、铁锰结核体等障碍类型、分布层次等。
3.土壤立地条件普查。重点普查土壤野外调查采样点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
4.土壤利用情况普查。结合样点采样,重点普查基础设施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方式、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及作物产量水平等基础信息,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壤培肥改良、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做法和经验。
5.土壤数据库构建。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土壤空间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包括土壤类型图、土壤质量图、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图、地形地貌图、道路和水系图等。属性数据库包括土壤性状、土壤障碍及退化、土壤利用等指标。
6.土壤样品库构建。配合市级构建土壤剖面标本、土壤样品储存展示库,保存主要土壤类型样品和主要土属的土壤剖面标本和样品。
7.土壤质量状况分析。利用普查取得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剖面性状和利用情况等基础数据,分析土壤质量,评价土壤利用适宜性。
8.普查成果汇交汇总。组织开展分级土壤普查成果汇总,包括图件成果、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开展土壤质量状况、土壤改良与利用、农林牧业生产布局优化等数据成果汇总分析。开展40年来景区土壤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提出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建议。开展土壤酸化等专题评价,提出治理修复对策。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建设平台。积极对接全国、全省、全市土壤三普统一工作平台,做好任务分发、质量控制、进度把控、样点样品、指标阈值等数据储存、数据分类分析汇总等工作。
2.制作底图。根据国家层面统一制作的土壤三普工作底图,利用土壤二普土壤图、地形图,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最新行政区划图等资料,校正、细化满足全区不同层级使用的土壤三普工作底图。
3.布设样点。在土壤普查工作底图上,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划分差异化样点区域,参考全国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布点、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等,在样点区域上采用“网格法”布设土壤外业调查采样点;根据主要土壤土种(土属)的典型区域布设剖面样点。与其他已完成的各专项调查工作衔接,确保相关调查采样点的同一性。样点样品实行“一点一码”,作为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等普查工作唯一信息溯源码。
4.调查采样。根据统一布设的样点和调查任务,按照统一的采样标准,确定具体采样点位,针对特色土壤,适当加密布设采样点位,调查立地条件与土壤利用信息,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典型代表剖面样等。表层土壤样品按照“S”型或梅花型等方法混合取样,剖面样品采取整段采集或分层取样。
5.测试化验。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现代化验分析技术为基础,规范确定土壤三普统一的样品制备和测试化验方法。其中,重金属指标的测试方法与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相衔接一致。开展标准化前处理,进行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等指标批量化测试。充分衔接已有专项调查数据,相同点位已有化验结果满足土壤三普要求的,不再重复测试相应指标。选择典型区域,利用土壤蚯蚓、线虫等动物形态学鉴定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进行土壤生物指标测试。
6.数据汇总。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建立分级的数据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汇总,形成集空间、属性、文档、图件、影像等信息于一体的土壤三普数据库。
7.质量校核。统一技术规程,采用土壤三普工作平台开展全程管控,落实国家和地方抽查复核和专家评估制度。外业调查采样实行“电子围栏”航迹管理,样点样品编码溯源;测试化验质量控制采用平行样、盲样、标样、飞行检查等手段,化验数据分级审核;数据审核采用设定指标阈值进行质控,阶段成果分段验收。
8.成果汇总。采用现代统计方法等,对土壤性状、土壤退化与障碍、土壤利用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数字土壤模型等方法进行数字制图,进行成果凝练与总结。
(四)形成普查成果
1.数据成果。形成景区土壤类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区域生物性状指标数据清单,形成土壤退化与障碍数据,特色农产品区域等专题调查土壤数据,适宜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面积数据等。
2.数字化图件成果。形成分类普查成果图件,主要包括景区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质量分布图,酸化等退化土壤分布图,土壤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
3.文字成果。形成各类文字报告,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景区土壤利用适宜性(适宜于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利用)评价报告,景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质量报告,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特色农产品区域土壤特征等专项报告。
4.数据库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数据、图件和文字等市、县土壤三普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壤性状数据库、土壤退化和障碍数据库、土壤利用等专题数据库。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试点。2022年,两镇成立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编制工作方案。按照普查工作内容、技术路线、技术规程、技术方法、工作手册等要求,构建工作平台,强化组织保障,压实各方责任,落实普查条件,开展培训和宣传等工作。
(二)全面普查。2023-2024年,全面启动土壤普查工作,召开第三次景区土壤普查动员部署会。分级分类分层次开展技术实训指导,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依据统一布设样点,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在农闲空档期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和采样,按相关规范科学储运、分发样品到测试单位和存储单位。检测机构按照统一检测标准、检测方法,开展样品测试化验,实时在线填报相关信息和测试结果。2024年11月底前完成全部外业调查采样和内业测试化验工作。配合省厅开展外业调查采样、内业测试化验等核心环节的抽查校核工作,并根据抽查校核结果补充完善相关材料。
(三)成果汇总。2025年,组织开展土壤基础数据、土壤剖面调查数据和标本、土壤利用数据的审核、汇总与分析。绘制专业图件、撰写普查报告,形成数据、文字、图件、数据库等普查成果并与有关部门等共享。完成普查成果整理、数据审核,汇总形成第三次景区土壤普查基本数据;建成景区土壤普查数据库,完成普查成果验收、汇交与总结,形成景区耕地质量报告和土壤利用适宜性评价报告,以及酸化耕地改良利用等专项报告,全面总结普查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景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土壤普查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方式组织实施。管委会决定成立第三次景区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景区农业局,负责组织落实普查相关工作。两镇人民政府是景区土壤普查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要成立相应的土壤三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镇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编制当地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明确组织方式、工作措施、进度安排等,报第三次景区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二)配强技术力量。两镇要建立土壤三普专业队伍,配齐技术力量,承担景区的外业调查和采样等工作。加强专家技术指导、普查队伍培训,确保土壤普查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要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制度,建立并落实普查工作保密责任制,确保普查信息安全。要加强野外采样、室内化学分析化验等环境的安全管理,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保障普查人员安全有序的开展工作。
(三)加强质量控制。建立普查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和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景区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要求报送普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弄虚作假和篡改普查数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国统一的土壤普查工作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普查工作。
(四)保障工作经费。要落实普查经费,本次土壤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担,管委会将工作经费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予以保障,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土壤普查相关工作,并加强监督审计。
(五)强化宣传引导。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土壤普查对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与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土壤三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严格督促检查。土壤普查技术性强、工作环节多、时间要求紧,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普查工作的进度。景区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管委会的领导下,加强对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和指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土壤普查责任、政策、措施等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实落地。对工作进度迟缓的地方要进行督促提醒并限期改正,确保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普查结束后,要认真做好总结。对普查中涌现的优秀组织和个人按规定进行表彰。
龙办字〔2023〕7号关于印发龙虎山景区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docx